每週一話──中文

春節

  農曆新年就快到了,不知大家對農曆新年的認識又有多少呢?

  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,原先指歲始,它的第一天稱為元旦,也叫元日、正旦、元辰、端日,俗稱大年初一。

  何以叫元旦呢?這可以從「旦」的字義裡看到。但字底下一橫代表地平線,日就是太陽,太陽初見於地平線上,為一日之始;元旦就是元月的第一天。不單如此,它同時是春季的第一天與一年的第一天,因此被稱為「三元」:歲之元、時之元、月之元。

  元旦期間,人們喜歡燃點爆竹,增添節日氣氛。據南北朝時人記載,初時燃竹爆出畢卜之聲,只用以驅厲辟邪;後來才有緊裹硫磺的紙筒爆仗,只是此後仍沿舊名稱為爆竹。由於古代尚無安全爆竹,故易樂極生悲,釀成火災的事情常有發生。

  元旦風俗中,拜年也是自古流傳的舊俗。《荊楚歲時記》說,正旦「長幼悉正衣冠」,在家向尊長賀歲。正月初二起,則向至親、近鄰拜年。至於何以有壓歲錢或廣東俗稱的「利市」?原來尊長喜歡在舊歲除夕夜置壓歲錢於晚輩枕下,正旦往往又贈錢答賀。

  宋代有投刺 (名帖,類似後世的名片) 拜年的習俗,這是現代寄賀年咭的來由。據宋人筆記描述新年正月相賀,人們多不親身前往,每每使人手持馬銜,到對方門前撼數聲,然後留刺字以表示到達。筆記又記載過一位沈公子派遣僕人送刺到吳四丈家拜年,名刺被移花接木的有趣故事:這位「吳四丈」看到沈僕手裡一疊名刺,投送之家大抵是自己的親朋故舊,就灌醉沈僕並暗暗換上自己的名刺,待他到各家一一投送,在新年開了一個玩笑。

  歲初彼此相邀酒食,亦是流行的習俗,唐代筆記已有記載。宋代則稱之為「歲假」,時人提及,到親屬家賀年,親屬設酒食款待,要五日才結束乃畢。

  前文所說的元旦,是按夏曆 (農曆)而言的。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,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公曆,為照顧傳統習俗,定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。原本春節,是指立春日,自此,夏歷正旦就代替了立春日作為春節。1992年的春節正逄立春,這並不多見,從1840年至今僅有五次:1886年、1905年、1924年、1943年、1992年。